面对新生儿数量的逐年减少,如何促进老百姓生育,已经成为人口学紧迫议题。
(相关资料图)
针对这一问题,8月初,中国工程院的杰出院士、北京大学医学部领导乔杰语出惊人:
他指出,过去五年中,中国的新生儿人口已经减少了大约40%。到2022年,全国新生儿人口仅为956万……2023年的出生人口将在700万至800多万之间。
此观点一出,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。支持者不乏,也有反对者。
真相如何,尚待披露。
但让我们深思的是,为何这个预估会如此悲观?
咨询了一些还没生育的年轻人,他们给出了3个残酷的答案:
01生育压力太大了
尽管在中国社会里,传宗接代被视为一等一大事,但在现实的经济压力里,好像离生孩子太远了。
首先,无论怎么样得有套房子吧!否则,谁能够娶妻,谁愿意嫁人呢?
但很可惜,无论在一线还是二线城市,房价都经历了快速的上涨,让无数年轻人感到压力倍增。
这造成的结果就是:
年轻夫妇只能尽可能将生育的时间延后,以先行满足最基本的住宿需求。
其次,与房价上涨同步的,还有其他各种生活成本。食品、医疗、交通、娱乐……几乎每一项日常支出都在逐年上涨。
这意味着单纯的日常生活开销,就可能占据了年轻人的大部分收入。
更别提为将来可能到来的孩子,储备一笔“教育基金”了。
这样的经济压力,只能使得很多年轻夫妇望而却步。
另一方面, 最近的就业环境还不是很好,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,很多年轻人要么找不到工作,要么只能拿着卑微的薪水。
在这样的困境下,自己都难以生存,他们怎么可能会要小孩呢!
02教育的竞争过于残酷
诸如幼小衔接、课外培训、爱好培养…这些难题,不止是将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,搞得家长也是疲于奔命。
很多年轻人是看在眼里,慌在心中,越发犹豫。
关键是,教育资源的分化,还弄得很多年轻的父母,根本无可奈何。
毕竟,教育要出成果,也是要投入成本的,而且不止一点。
但普通人家的孩子,投入的起吗?
现实给出了答案!
但凡到大城市走一圈,就能发现:
稍微好点的学校,周边的房子,价格都不低,可能不吃不喝,数十年都买不上一套。
在这种现实下,普通人自然不愿生孩子了!
因为生了,可能面临的结果就是,中考55分流到职高。
毕业以后,除了去从事低端的、出卖劳动力的工作,几乎很难再有选择。
也许他们会去送外卖,跑快递或者去到电子厂打工,但不管怎么看,结局都是拿着卑微的薪水,然后重复着上一代的辛苦的生活。